京玺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京玺文化艺术 >> 书画培训 >> 内容

别把素描看扁了

时间:2016/6/19 15:46:38 点击:

  核心提示: 2014年12月13日,中间美术馆举办了一场特殊的展览素描勇往直前,这个名字给人的感觉,带点幽默、带点倔强又略显平庸。说它平庸是因为在普通人眼里,素描实在是一个太不高大上的画种。学过艺术的人...

别把素描看扁了

2014年12月13日,中间美术馆举办了一场特殊的展览“素描—勇往直前”,这个名字给人的感觉,带点幽默、带点倔强又略显“平庸”。说它“平庸”是因为在普通人眼里,素描实在是一个太不“高大上”的画种。学过艺术的人,多少会点素描。被这种思想禁锢着,我们难免把素描看扁了。   “素描—勇往直前”这场展览,为我们重新定义了素描这个概念,让它的形象变高变大,甚至有机会与其他画种比肩。   素描并非“素”与“描”   谈起策划这次展览的初衷,担任策展人的中间美术馆馆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袁佐对新金融记者这样解释道:“在中国,素描一直被认为是写实主义的一种基本功,这是非常传统的观念,这个观念基本上被认为是唯一的标准。但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全面。”   新文化运动时期,“赛先生”将更多理性思维的东西带入中国,艺术界也不例外,“素描”作为一个被翻译而成的外来词汇就此诞生,然而对于这种延续了近百年的叫法,袁佐提出了异议:“我认为这种翻译本身就有一定的失误,在西方"draw"是一个动词,这个动词带有一定的动作性,以及勾勒、涂抹的意义。把它翻译成"素描",就把这种绘画行为限定在"素"和"描"两个概念当中—即单色与描绘,这样的解释就禁锢了素描真正的意义。”   既然如此,素描到底应该如何界定,成为了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天津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范敏给出这样的解释:“我们现在普遍理解的素描是单一色彩的,能准确描绘对象、造型艺术的基础。但是随着现代艺术的发展,素描早已突破其"单色"、"造型"的特点,从广义上来看,它其实就是艺术领域中描绘对象或者表露情感的一个方面。”   袁佐不想给素描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他认为素描涵盖的内容太过宏大,并非三言两语能够解释清楚:“素描,在迈进20世纪、21世纪的时候得到了不同的发展。它给人们呈现出来的是艺术家的一种视觉思维过程,以及思维过程之后所凝结出来的一个图像,这样定义"素描"或者说"drawing",它的意义就变得更加广泛了。”为了让人们更加清楚素描的含义,袁佐举了一个例子:“比如一个设计师在设计电路板的过程中,需要绘制很多结构图,素描也许就和这种结构图很接近,是一种思考的过程,有的时候它不完整,有的时候很有阶段性,但即便这样,它却来得很生动。这才是我们应该在今天、在现代所定义的素描。”   摒除“匠气”,它很生动   写实主义是素描给人留下的刻板印象,尤其是在美术教学实践中,素描总让人觉得充满“匠气”,这也就引发了艺术家对于素描的思考,因为它原本并不该是如此呆板的形象,素描应该是生动且充满活力的。   身为策展人之一的Tomas Vu在两年前去世的一位艺术家好友家中的地下室发现了一摞速写本:“从来没有人看见过他的速写本,这是他非常私密、私人的几本速写。假如今天他还活着,也一定不会让你看这些东西。速写就像一个艺术家内心最深处藏着的东西,你永远没有必要给别人看。很多情况下,你也不愿意给别人看。”   速写就像是艺术家的日记,它是艺术家记录生活、记录灵感的工具。   所以,在对待速写的态度上,袁佐和范敏给出的答案是一致的—生动。   速写是作画时所呈现的一种思维过程,这种思维过程并非什么鸿篇巨制,它会在相对短暂的时间内完成。它是你脑海中一个思考的片段,或者说是观察某件事物的一瞬间,这个瞬间可能是艺术家下意识或者完全无意识的,自然会流露出一些隐藏在内心的想法,故而呈现出来的画面就显得更加生动、更加真实。”袁佐这样解释道,“所以为什么要提倡素描(包括速写)?就是因为只有在画过很多素描以后,才能在油画、水墨、版画等创作中体现一种非常真实的感觉。即使创作需要很长的时间,也能时刻保持新鲜的感受,保持住瞬间流露出来的"下意识",这可能就是艺术家经常要追求的东西。   相较于袁佐,范敏的解释似乎更趋理性:“速写能够表达艺术家当时对一种状态、对客观、对现实对象的感觉,但是说到触及内心深处,似乎略显"夸张"。我个人认为,能够触及艺术家内心的,并不在于他对某一种材料的钟爱,抑或是他掌握某一种技巧的能力。比如说中国画用水墨表现,就非常合适,西方艺术家可能对油彩、油画更为熟悉,表达起来也更加得心应手。”然而不可否认的依旧是速写的生动性,范敏举了这样的例子:“陈丹青最有名的作品是《西藏组画》,以写生般的直接和果断,描绘了藏民的日常生活片段。他在创作这些作品的时候,并没有用照片记录,而是画了很多很多的速写,所以通过速写记录下来的这些瞬间就显得非常自然。现在有一种现象,很多艺术家,包括国画、油画艺术家的创作方式,都是依靠照片,用相机记录以后再去创作。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摆脱不掉"假大空"的束缚,就像是日常生活中的"摆拍"。”   故而素描发展至今日,早该脱去其“捕捉形象”的功用,那些都应该是19世纪之前的事情了。19世纪之后,摄影技术诞生了,代替了素描捕捉形象的功能,但是素描没有死,依然存在,就像袁佐所说的:“它的功用在于体现人的本能,体现人的直觉,体现人的激情,体现人对于文化的判断。”   素描是感性,更是理性   有艺术家提出“素描更像是一个世界共通的语言”,这无疑把素描又抬高了一个等级,从“平庸”到“顶峰”,过山车般的刺激体验,会不会使素描的地位言过其实?   就像素描自身所具备的理性一样,范敏让我们看待素描的态度更加端正:“素描不单单是感性的东西,它往往更具备理性的特征。”   16世纪的文艺复兴,达·芬奇把透视和解剖引入到素描当中,至此,艺术也可以变得更加科学。无论如何渲染素描感性的一面,技巧、法度仍旧是它绕不开的话题。对此,袁佐解释道:“技巧是很重要的,即便是今天展览中的这些作品,艺术家们的手段、材料也都是极其讲究的。现实主义并不是素描唯一的技巧,从杜桑到毕加索、马蒂斯,再到如今活跃在画坛的艺术家们,他们对于技巧的熟练掌握都是无法比拟的。现代不等于"瞎涂",就像现在中国艺术教育中提倡抛弃古典石膏头像,改画一些铁丝、垃圾,这其实是很大的一个误区。画垃圾还不如去画石膏头像,因为它不能代表观念的改变。我认为现在所谓的新的素描,它的技巧并无简化,而是更加复杂化、多样化,对艺术家的要求也变得更高。”   范敏的观点就更加直白:“任何画种都能表达艺术的现代性、艺术家的思考以及对社会的认知等,素描只是其中一个方面而已。艺术家熟悉、钟爱某种形式、方法,那么无论是水墨、油画、雕塑还是素描都是无所谓的。”   当谈及此次展览的中文名为何是“勇往直前”,袁佐这样回答:“带点幽默,带点革命性,又带点积极向上的意味。我想呈现的,是跨越年龄、跨越地域、跨越种族的集合,给人一种千军万马的感觉,所以选择了"勇往直前"作为展览的中文名字。我特别希望中国的艺术教育能够开始关注我们在过去五十年里所缺少的,真正关于艺术教育的探讨。在观念上、在艺术教学的概念上,我们需要具有创造力的发展,就像一个工具箱,让年轻人有所选择。在21世纪创造出更有意义的、更先进的视觉形象,中国艺术教育仍旧任重而道远。”

素描之家报道

Tags:别把 素描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本类推荐
  • 没有
  • 京玺文化(www.jingxiwenhua.com)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www.vic6666@163.com 站长QQ:1986252125